醉翁之意不在酒——欧阳修诗文中的酒
发表日期:2024-10-16 14:18
欧阳修有一篇著名的散文《醉翁亭记》,是历代以来脍炙人口的作品。人们评价它是游记的典范,意境深远,写作技巧高超,描摹手法别致,用了二十一个“也”字,把全文连接起来,又层次清晰,是匠心独运。现在我们从酒的角度来剖析这篇名作,也感到内容很丰富。
首先它告诉我们,欧阳修不仅是一位喝酒的人,也是爱酒的人,他颇为自得地给自己起了个号:“醉翁”,又满有兴致地把朋友们请到醉翁亭来欢会,实际上带有对他的这个雅号庆贺的意思。《醉翁亭记》告诉我们,这位爱酒的人,酒量并不怎么样。作者自己是这样承认的:“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”。这是说,喝进很少的酒就醉。又说:“宴酣之乐,非丝非竹,射者中,弈者胜,觥筹交错,坐起而喧哗者,众宾欢也,苍颜白发,颓然乎其间者,太守也。”宾客们都在高高兴兴地饮酒,我们的醉翁却已经昏昏沉沉、精神不振了。还有:“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 太守也。太守谓谁?庐陵欧阳修也。”这是说自己饮酒与众人同乐,醒后还能写出精彩文章。
欧阳修虽然酒量不行,但他懂得酒。他说“酿泉为酒,泉香而酒洌。”这说明他对于什么是好酒,怎样评价酒,是个行家。酒和水有很密切的关系,没有好水,出不了好酒。酒的好坏,有很多标准,其中一个“洌”字,很重要,很难得。让酒喝着有劲儿,好办。让酒具有某种香气,也好办。具有“洌”的特点,不好办。洌,实际是代表酒的一种品格,一种风度。要多方面的条件集中起来,才能形成。他对于酒的功能说的也很地道: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”酒在人们的生活里,有时候真是像一种酶制剂,它促进“发酵”,有助于人们思想感情的升华、深化,它可以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寄托,由于有了酒,可以使人们的喜怒哀乐,得以引发出来并且顺畅地表示出去。